不好,印度人居然开始反思了!印度经济学家帕纳加利亚说:印度本可以在20年内完全取代中国,然而在这10年来印度制造都还是一个空谈,这就算了,更大问题是又失去了美西方产业的转移机遇。 过去十年印度政府提出了一系列制造业振兴计划,“印度制造”、“自力更生”等战略,目标很明确,就是要把印度打造成新的世界工厂,然而现实却并不乐观。 印度制造业在GDP中的占比不升反降,从十年前的将近17%跌到了现在的16%不到,说得多,做得少,制造业整体水平始终徘徊不前。 这十年恰好是全球产业链从中国向外转移的窗口期,西方企业因为成本、安全、地缘政治等因素,纷纷在寻找“备胎”。 对印度来说这是千载难逢的机遇,然而大量订单却没有落到印度头上,反而被越南、孟加拉等国抢走了。 虽然有些大公司在印度设了工厂但规模有限,更多是为了满足本地市场需求,真正面向全球的产能仍然高度集中在中国及其周边国家。 一些印度学者也在反思这个问题,印度最大的问题在于制度效率太低,一项工程审批要走多个部门,地方和中央政策经常不一致。 加上劳工法规复杂、基础设施不完善、土地获取难等问题,导致外资企业在落地过程中频频受阻,印度看起来潜力巨大,但落地执行差,结果只能眼睁睁看着订单流向别人。 中国用了几十年时间,才形成了从原材料到零部件再到整机的完整产业链,印度目前缺少这种能力,很多企业即使愿意在印度设厂,也仍需从中国进口各种零配件,这就大大增加了成本和不确定性,没有完整配套就很难吸引规模化的制造投资。 现在的世界不是二十年前的世界,当年中国崛起依赖的是全球化、开放市场和大规模出口导向,而今天的环境已经变了,制造业不再是唯一出路。 印度应该更多发挥服务业优势,比如数字经济、金融外包、医疗技术这些领域,其实更符合印度的结构性条件。 即使服务业强,也不能完全忽视制造业,制造业才是真正能吸纳大量就业的领域,特别是对中低收入人群来说,制造业是最直接的脱贫路径,而目前印度的就业结构仍然不稳,大量年轻人找不到合适岗位,就说明制造业的缺位仍是短板。 其实印度也并非没有努力,过去几年也推出了补贴政策、吸引外国直接投资、发展电子制造等方向,确实有一些增长,但整体进展远远低于预期。 与其说是没机会不如说是没抓住机会,要么是执行力不够要么是节奏错了,西方产业已经完成了第一轮转移,再想介入成本就会更高。 未来印度需要更务实的战略,继续改善营商环境简化政策流程、提升基础设施水平,要从产业链中找准定位,先从中低端环节做起,逐步构建自己的制造体系,也不能再把希望寄托在短期政策或单一口号上,制造业是长期投入、慢工出细活。 (个人观点,仅供参考!)